有人被質疑濫用捐贈者同情心 食物庫澄清發放政策 |
2010-04-07 (05:17) |
  (多倫多 )(綜合報道)周日傳媒報道面臨捐贈不足的問題後,截至周一黃昏時份時多倫多星報的網站有長達7頁的評論。雖然部份人表達同情心或細說過去曾陷入貧窮境地的苦況,但其他人表明他們不大願意捐贈。 市民從不同角度表達對北約克食物庫(North York Harvest)和每日麵包食物庫(Daily Bread)處境存疑。部份人質問向食物庫求助人士的實際需要,有些人更質問他們為什麼要幫助那些把金錢花在香煙或酒精的人。甚至有人在網上透露他們認識有人「左右逢源」,到不同食物庫領取食物。 一名署名「邏輯思想家」(logical thinker)的網友這樣說:「食物庫實際上等於喂鳥器,愈是擺放著更多食物逾吸引更多雀鳥,愈多食物庫逾有更多人前往。在未有食物庫之前也沒有人因饑餓而橫屍街頭。教會、家人和朋友才真正幫助人。」 每日麵包執行幹事賴寶嘉(Gail Nyberg)指出每日麵包食物庫是在1983年由小型的教會和社區體團食物計劃組成的,前往旗下的171個成員機構和與北約克食物庫聯繫的41個機構領取食物的人,均需具居住地址與收入的證明文件。前往每日麵包領取的人更需攜帶所有家庭成員的的身份證明文件。 兩家食物庫視乎個別家庭的收入與人數,每月提供1次、兩次或4次食物籃,以應付3日不足之需,不是作為基本的食物供應。 談及到不同食物庫領取的問題時,賴寶嘉表示每日麵包會核對領取者名單,以防範少數貪心的人。她說上次核對時,在數以千計領取者當中,只發現3宗涉嫌「左右逢源」個案。 多數逼不得已才求助食物庫 賴寶嘉承認部份求助者有癖癮,但她強調食物庫主要目的是讓兒童溫飽。 賴寶嘉和北約克食物庫執行幹事楚娜(Anette Chawla)均不認為有足夠收入人士會到食物庫排隊。食物庫提供的只是花生醬、罐頭食品和偶然一些蔬果,全是基本食物,絕非「美食。」 楚娜說向食物庫求助不是光采的事,人們在逼不得已才這樣做,因此不誠實事件絕少。她憶述去年1名初次到食物庫求助的50多歲女子尷尬地說:「我想不到會淪落到此地步。」 兩家食物庫均因捐贈不足而把募捐運動延至4月16日。密西沙加食物庫也面臨同樣問題,本來預計至4月9日會收到6萬磅食物,但截至現時只有三分之一而被逼延長募捐至4月16日。 資料來源: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