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水域近日接連出現紅潮。
漁護署發言人稱,8月15至18日收到多宗紅潮報告,主要影響本港南至西南面水域,包括塘福泳灘、馬灣東灣泳灘、海美灣泳灘、蝴蝶灣泳灘、青山灣泳灘、加多利灣、舊咖啡灣、新咖啡灣、黃金泳灘、下長沙泳灘、麗都灣泳灘、更生灣泳灘、近水灣泳灘、觀音灣泳灘、淺水灣泳灘、南灣泳灘、中灣泳灘、馬灣、蘆荻灣、索罟灣魚類養殖區,以及南丫島、屯門碼頭、大澳、小濠灣、南丫島深灣和屯門稔灣一帶水域。
除了塘福泳灘外,其餘紅潮仍未消退,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正密切監察有關情況。
化驗結果顯示,受影響水域的紅潮由Protopolykrikos distortus(前稱旋溝藻)組成,在本港水域較為少見。漁護署於2005、2006、2007及2009年在本港水域曾錄得同一品種的紅潮,均沒有對本港魚類造成影響。
發言人表示,雖然至今沒有收到死魚報告,但署方已通知長沙灣、蘆荻灣、馬灣、索罟灣及蒲台養魚戶有關紅潮的最新消息及留意魚類養殖區的變化。
此外,署方已與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聯絡,就近期本港及鄰近水域出現紅潮的最新情況互相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