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珊瑚生長健康穩定
2011-12-03 (15:40)
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生物品種亦相當豐富。

        珊瑚礁普查於六月展開,為期三個月,在全港33個重要的珊瑚地點進行。調查的地點範圍十分廣闊,涵蓋香港東部水域的珊瑚地點,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當中包括三個海岸公園-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海岸公園。

        今年普查結果理想,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而且大部分地點錄得頗高的指標品種數目。在33個普查地點所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各有不同,由20%至77.5%不等。亦有23個錄得很高的珊瑚覆蓋率,包括海岸公園內的普查地點(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海岸公園),錄得相當大的珊瑚覆蓋範圍(超過50%)。在所有普查地點中,沙塘口山和橋咀北錄得最高珊瑚覆蓋範圍為77.5%。

        大部分普查地點所錄得的品種數目都很多。在20個指定指標品種當中,這次普查共錄得19種,與去年錄得的品種數目相同。最常見的包括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

        普查透過「珊瑚檢視」評估了11個地點的珊瑚,平均指數為4.14(指數範圍介乎3.5至4.95之間),結果與去年(4.54)相若,遠超一般平均值(3),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

        調查發現只有個別地點錄得珊瑚受損或白化現象,但情況僅屬輕微及局限於個別地方。

        珊瑚群落是生產力很高的生態系統,是很多不同種類的海洋動植物賴以為生的食物來源及棲息地。漁護署會繼續定期舉辦珊瑚礁普查,從而掌握重要的數據,協助制定有效的管理及保育措施,以保護珍貴的珊瑚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