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技術外勞 多不願入籍他國 |
2009-05-13 (05:33) |
(溫哥華 )研究發現,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勞會因為生活素質而留下,申請成為永久居民;不過,一些歐美技術外勞則不會選擇入籍,部分更是四海為家,在不同國家及地區工作。 移民研究組織卑詩大都市(Metropolis BC)周一至周二,一連兩天在西門菲沙大學(SFU)溫市中心分校舉行「臨時外勞和移民子女」研討會,近70個學者及本地移民組織代表,發表相關報告。 澳洲國立大學著名移民及人口學者邱秀英(Siew Ean Khoo,譯音)指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勞會因為生活素質提高而留下成為永久居民;而一些歐美技術外勞則不會選擇入籍,部分人士更是四海為家,在不同的國家及地區工作。 發展中國家外勞多盼留下 邱秀英和另一學者透過研究12,000個外勞的去留,發現一些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外勞,會因為嚮往工作地區的生活方式,而選擇長期留下。報告顯示,在2003至2004年澳洲調查6,000個外勞,有六成願意留下。而在2005至2006年間,澳洲政府只批准兩成入表申請的外勞,成為永久居民。 在澳洲國立大學任教20多年的邱秀英指出,澳洲的外勞政策,以計分法讓外勞申請永久居民身分,完成4年長的外勞合約後,可以申請居留,但其外勞經驗不獲優待,不夠分的,例如45歲以上的非技術外勞,多知難而退。加國和澳洲的技術勞工政策有近似之處,但未有學者加以研究比較或評論。 另一方面,一個美國學者也透過「移民的年紀」展開研究,指出學習英語的臨界點是7歲,少於7歲移民,學英語可以貼近標準,但在7歲到18歲之間才移民的,其語言水平與當地的英語相距日遠,因為在家居以外學習英語的機會日少。 學者布利克利(Hogt Bleakeley)透過和陳姓學者(Aimee Chin)合作,研究移民時的年齡對英語的掌握和融入,移民的語言水平會影響日後長大成人後的英語能力及融入條件。布利克利指出,如以「功利」地計算,就應選擇5歲小移民,而非選13歲的小移民。 倫敦大學學院教授達斯特曼(Christian Dustmann)從經濟回報和社會回報,研究一個社區如何取捨移民。他發現,社區是以移民作出的社會貢獻去取捨,而非單單看移民帶來的經濟效益。本報記者崔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