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競賽卻互補優勢 未衝擊美勞工市場 美亞經貿論壇學者談中印 |
2009-09-13 (05:48) |
(洛杉磯 )(本報記者程嫣洛杉磯報道)中國和印度擁有「競賽非競爭」的關係,雖然兩國不是高度互補國家,但在部分領 域也具有互補優勢;中印的廉價商品絕沒有對美國本身的勞工市場形成衝擊。長堤州大商學院華裔教授孫滌在 今天(12日)的「美亞經貿論壇」上,就中印美的關係發表演說。 孫滌11日提前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對於「競賽非競爭」的關係解釋說,兩國的國情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地 域遼闊、內部市場廣闊、人口基數龐大,同時,兩個又都是發展中國家,國民需要進一步提升。在這種情勢下 ,兩國形成了基本的「競賽」狀態,一方面都想要在國際上爭取到領先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希望獲得更多的自 然資源。但是,兩個國家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其各自的發展沒有排他性,不需要克服對方來提升自己,因此 是「非競爭」關係。 「不像中美或中台,中印兩國不屬於高度互補國家。」孫滌進一步指出,美國領先的技術和中國廉價的製造成 本互補,台灣豐富的管理經驗和中國大陸充沛的勞動力互補,決定了雙方合作的優勢。但是,中國和印度則不 然。中國的改革開放雖然比印度早了10年,但整體上並沒有領先印度太多,而中國本身也需要大量就業的機會 來滿足充沛的勞工市場,因此中國尚未有能力將產能轉移到印度或越南等國。 不過,在某些領域,中印兩國卻擁有絕對的互補優勢。比如電子產品方面,印度著重於軟件的開發,中國則以 生產硬件見長,這就形成了一個可高度互補的區域。此外,在通訊設備上,印度擁有眾多信息科技工程師,也 具有極大的互補合作空間。 在時下美國的金融危機中,大批美國人失業,不少人將其歸咎於中印廉價商品對美國勞工市場的衝擊。孫滌認 為這種觀點非常錯誤。他說,美國的勞工成本比中印等國高出10倍,如此巨大的差距根本無法形成競爭。也就 是說,倘若中斷中印廉價商品的進口,美國單靠本身的生產力,根本無法滿足國民的物質需求;就算勉強滿足 ,昂貴的勞工成本也會導致商品價格猛增,加重國民經濟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