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款基建難起短期刺激作用 預算案應否減稅爭議大 |
2009-01-08 (03:55) |
(多倫多 )(加通社渥太華電)在即將公布的聯邦預算中,政府肯定會提出以數百億元計的刺激經濟方案,但至於減稅是否應成為該一整套計劃中的關鍵部分,卻存在激烈爭論。 費拉逖於周二上午在滿地可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1月27日的預算報告中可能包括減稅措施以促進零售業,並增加基礎設施開支,諸如修建道路與橋樑。他在記者會上說:「投資基礎設施是支持、刺激經濟的一方面,但我們也需要探討減稅措施,額外的減稅,這是支援經濟的另一個方面。」 數分鐘之後在渥太華,一個左傾智囊團的分析員呼籲聯邦政府推出330億元開支方案,以刺激經濟,其中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為中心內容,可以創造逾407,000個新職位,國內生產總值額外增加500億元。 加拿大另類政策中心(The Canadian Centre for Alternatives)謹慎表示,聯邦財政部長費拉逖應避免依賴減稅刺激經濟的容易政治途徑,並指出,政府於2007年秋季所提出的600億元減稅計劃作用甚微。 減稅效果最少 該中心另類預算協調人麥當勞(David MacDonald)指出:「刺激計劃中效果最少的措施是減稅,因為減稅所節省下的金錢更可能用於儲蓄與償還債務等,以及投入購買進口商品。」「如果期望刺激經濟計劃帶來最大效益,需要投資於基礎設施,尤其是社會基礎設施。」 在私營經濟分析師中,存在著有關減稅作為短期刺激措施有效性的激烈爭論,如果採取減稅措施,應該是甚麼樣的稅務削減,佔整個刺激經濟計劃中的比例如何等。 大部份私營經濟學家認為,減稅應當是聯邦預算中一系列優先考慮事項中較不重要的部分,而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為重點。 增加基礎設施的益處非常明顯。加拿大的道路、橋樑、下水道系統、港口與其他形式的基礎設施需要修理和擴展,在這方面的投資不僅可以解決經濟的長期需要,並可增加職位及家庭收入,而刺激消費正是所需要的。 雖然有部分分歧,但大部份經濟學家並不認為減稅能夠帶來很大效益。首先,個人可能選擇節省金錢,而不是花費。而且,民眾消費者購買諸如超薄電視、DVD音響或手提電話之類進口商品,對陷入困境的加拿大製造商並無幫助。 道明銀行經濟師亞歷山大(Craig Alexander)指出,布殊當局與美國國會去年春季向美國人寄出大約1,000億元支票,期望刺激經濟,最終效果並不如預期,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過,仍有一部分人表示,基於減稅、設計更好的刺激經濟方案可以帶來益處。 各種減稅措施 顧問公司IHS-Global Insight的奧爾(Dale Orr)認為,對於諸如汽車、電器之類大件商品施行免除5%貨勞稅(GST)一年,有助於吸引消費者購買大件商品,從而經濟獲得最大好處。 滿銀證券市場(BMO Capital Markets)的波特(Douglas Porter)建議採用消費禮券制度,加拿大人在特定時間與條件下使用政府的金錢。經濟學家承認,這類措施有其缺陷,但即使加國民眾購買進口產品,也有益於加拿大零售商、批發商與運貨公司。 經濟學家指出,費拉逖可能不得不採取減稅措施的原因之一是,他不大可能有效使用刺激經濟所需要的全部金錢於基礎設施方面,因為投資基礎設施計劃通常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計劃才能開始,因為涉及各級政府。 亞歷山大傾向於為低收入加人減稅,這樣他們可以擺脫依賴福利金度日,並開始工作,或從低薪職位轉向工資更好的工作,因為這樣可以鼓勵工作及提高生產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