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市區租屋階段 新移民熱衷郊區置業 |
2009-05-19 (05:42) |
(多倫多 )(星報專訊)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大多倫多少數族裔社區在最新的人口統計中急劇攀升55%,從239個迅猛增加至371個,而且,許多這些社區擴大至郊區,該現象在大多地區普遍存在。今日的許多新移民略過通常首先在市中心少數族裔聚集地租屋的階段,而是直接在日益成長的郊區少數族裔集中地區購置物業。這一報告不禁使人們提問,是否今日的移民社區,主要是來自亞洲的移民將步早期歐洲移民的後塵,離開自己族裔群居地,融入多元文化社區。或者是,是否新一波移民已經實現了在郊區置業的夢想,並無離開少數族裔聚集地的願望,在那裡永久居住?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於6月期的「加拿大地理學雜誌」(The Canadian Geographer)上。題為「多倫多大都市地區少數族裔群居地的進化」(Evolution of Enclaves in the Toronto Metropolitan Area)報告中指出:少數族裔群居地的存在已經引起部分批評者的警覺,認為這是少數族裔團體由於空間分隔的因素,不情願融入與整合於其他文化的跡象。 然而,該研究發現,早期猶太人、意大利及葡萄牙移民及所建立的少數族裔群居地事實上在社會、經濟與政治上是整合的。 例如,意大利移民,在加拿大生活的所有方面均有許多代表性,但他們的群居地並未消失,甚至擴大至木橋鎮(Woodbridge)及以外的地區。本研究作者之一、懷雅遜大學(Ryerson University)城市規劃教授亞格沃爾(Sandeep Agrawal)指出,歐洲移民團體仍然充滿生氣,即使這類移民近年大大減少。多年來,這類移民社區逐漸成熟、被主流文化同化與融合。 亞格沃爾認為:「少數族裔群居地並不僅限於非白人的新移民。隨著社會整合,少數族裔群居地並不消失,並不反應某個社區的社會粘合或整合性。」他說,華裔與亞裔移民群居地也許更顯而易見,因為他們佔過去20年來加拿大新移民的大多數,這類新移民在加拿大有250,000人,在大多倫多地區有90,000人。 群以類居,生活於接近自己文化人群中的需要只是人類的本質。 少數族裔社區劇升 與許多其他意大利早期移民一樣,葛蘭德(Gregory Grande)家族於50年代抵達加拿大之後,便與一名伯父搬進了意大利小區(Little Italy),後來在克林頓街(Clinton St.)與書院街(College St.)附近Claremont St.271號購置了物業。他們隨後於1958年追隨其他人搬遷至勞倫斯道(Lawrence Ave.)以南的Scarlett Rd.,尋找更寬敞的家庭物業。 現年75歲、已退休的社工葛蘭德描述說:「我的父母只有小學教育程度,他們辛苦掙錢養家。語言是一大障礙,他們希望居住在家人及朋友的圈子內。」「人們希望搬遷至更好的社區、更好的地點,這類遷移表明整合的程度。我的父母可以用英語進行日常對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主流。他們在加拿大生活非常自在,能以有限的英語理解這個國家。」 雖然新移民逐漸離開原有的社區,但商店、教堂及其他社區設施依然存在,從而給外人以錯誤印象,認為這類社區停滯不前。 葡萄牙移民郭穆斯(Frederica Gomes)表示:「我的家庭受益於少數族裔群居地,這是他們的立腳點,這類社區提供了新移民的安置,但不一定提供整合。」「融入主流社會涉及經濟狀況與社會保障,不僅僅為語言水平高低。」 郭穆斯認為,所謂融合,是幾代人的持續過程,以及少數族裔社區在加拿大所有生活方面是否有代表性,不論是在公共服務或當選議員方面。 雖然本研究作者之一、皇后大學教授卡迪爾(Mohammad Qadeer)相信,南亞與華裔移民群居地可能會經歷歐洲移民同一演化周期,但他承認,這些新的郊區集中居住地區將更具永久性,因為人們一旦扎下根來、在社區擁有自己的住宅之後不大可能繼續搬遷。 卡迪爾認為,少數族裔群居地的社會代價之一猶如某種程度的「學校隔離」,因為這是某一特定少數族裔人口佔主導的結果,可能會妨礙後代接觸不同文化。他說:「並不過份擔心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將阻礙移民融入主流。」
|
|
|
|
|
|
|
|
|